
在舒城县,一项名为“风信子”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志愿服务项目,如一颗温暖的种子,在家庭、学校与社区的协同浇灌下,悄然生长、绚烂绽放。舒城县实验小学“风信子”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志愿服务项目以“信”为根、以“心”为脉,通过“三维协同+五维浸润”的服务模式,构建起覆盖全县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守护网络,成为基层心理服务的生动实践。
六色花瓣,照亮幸福成长之路
“风信子”的花语是“只要点燃生命之火,便可同享丰富人生”。项目以此为寓意,将志愿服务的目标凝练为六片“花瓣”——快乐、积极、健康、团结、思考、希望,分别对应阳光心态、心理韧性、身心协调、家校社协同、自我认知与未来信念六大维度。
自2011年舒城县实验小学设立全县首个心理咨询室“心晴氧吧”起步,到如今建成超500平方米的专业辅导中心,联动122所学校、19个社区,覆盖近10万家庭,“风信子”逐步从“一隅心晴”发展为“满城信风”,成为县域心理健康服务的一张亮眼名片。
三维协同,织密志愿服务网络
“风信子”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志愿服务项目创新构建“县级主根——校级侧根——社区须根”的三级志愿服务网络,实现资源整合与服务下沉。县级主根,由县教育局、县妇联牵头成立领导小组,统筹政策与资金,配备心理辅导物资,落实志愿者保障,推动服务制度化、常态化。校级侧根,县内各校设立心理辅导站,由校级统筹、班主任落实、家委会协同,开展“家长成长营”“心理健康节”等活动,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社区须根,在19个社区设立家庭教育指导站,组织志愿者深入乡镇开展近百场巡讲,将心理健康服务送至村居院落,激活基层心理教育活力。
五维浸润,推动心理健康教育
“风信子”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志愿服务项目通过“课程浸润、活动浸润、文化浸润、实践浸润、数字浸润”五个维度,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从“服务”走向“生活方式”。课程浸润,是开发面向家长、学生、教师的三类“茎脉课程”,如“21天家长微课”“心理健康主题实践”等,实现精准赋能。活动浸润,是通过开展讲座、亲子活动、心理沙龙等活动,营造“人人关注心理”的良好氛围。文化浸润,是打造校园心理文化长廊,举办“5·25心理健康节”,让心理健康理念融入校园日常。实践浸润,是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研学实践,在助人中学会自助,增强社会责任感。数字浸润,是搭建县级心理健康网络平台,引入AI心理助手,让偏远山区学生也能便捷获取专业支持。
五年深耕,结出温暖硕果
经过五年扎实推动,“风信子”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志愿服务项目成效显著,服务覆盖近10万未成年人及其家长,通过家庭教育活动直接服务家庭4.3万余个,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从68%提升至91.22%,项目带动志愿者队伍持续壮大,团队成员与联动志愿者累计服务时长超33600小时(含心理热线接听、个案咨询、活动组织、课程研发等全场景服务),以专业化、常态化的奉献为县域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注入持久动能。
展望未来:向数字、乡村与机制深化
“风信子”的绽放,是舒城县志愿服务融入基层治理、助力全面育人的生动诠释。未来,“风信子”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志愿服务项目将持续深化“三维协同+五维浸润”模式,重点推进数字化升级、乡村聚焦、长效机制建设,继续以六色花瓣为引领,携手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为孩子们撑起一片更加温暖、明亮的心灵晴空。(罗俊松 张风琴)






网站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