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舒平村,遇到李国存,他正忙着将刚刚清扫的一车垃圾送往中转站,今年70多岁的李国存既是舒城县百神庙镇舒平村李圩组的村民也是一名清扫员,他负责着全组36户120人的环境卫生。
“这个春节,因为疫情,村民宅在家,生活垃圾较之往年增多不少”,李国存说,从春节以来,他每天定时往返组内两公里通组路清扫垃圾,然后运至主干道上的垃圾中转站。此外,还多了一项工作,每天两次对集置点进行消杀。
“受村庄封路影响,垃圾清运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百神庙镇长李云飞说道,“疫情防控是大事,但也要从及时清理农村生活垃圾这种小事、实事做起”,该镇科学调度人员与车辆,采取增加清运频次、清运车辆、加强巡查等手段,提升生活垃圾清运、转运能力,做到垃圾日产日清不留滞。
“我们还力推废弃口罩分区域分类规范投放”,李云飞说道,镇上配备了“废弃口罩专用桶”,发放到各村,对保洁人员作业进行防护知识培训,动员群众“小习惯养起来,小扫帚扫起来,小牲口关起来”。
“现在村上看不到露天垃圾,每天都有保洁员清扫”,百神庙镇长李云飞自信地说。
“农村垃圾如何处置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垃圾飘、蚊蝇飞、污水流、杂草生’是过去农村的真实写照”,李云飞介绍。该镇瞄准农村环境治理的痛点、难点,向乡村垃圾宣战。镇财政拿出200万元资金,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与保洁公司签订服务外包协议,由公司提供专业化、精细化的环卫保洁服务。在18个村建起了垃圾中转站,配置垃圾转运车辆,按照每10—15户配置垃圾箱桶,每个村配备专职保洁员,各村也结合实际,配备清扫员、协管员,形成了“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农村垃圾收运模式。
“以前是脏乱差,现在是垃圾归位、农具归顺、畜禽归栏、柴草规整,美了模样”,百神庙镇郑圩村刘女士感慨。
群众参与,乡村颜值“步步高”
近期,针对春节期间的存量垃圾,该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动员上百名镇村干部、环卫工人和志愿者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集中整治行动,大家纷纷提着桶拿着钳子,在道路两边、田埂沃野和裸露地面除杂草、栽花草、理沟渠、拾垃圾。
“干部忙着连轴转,我们也坐不住了。”村民冯德银说道,现在各家各户也在忙着收拾整理房前屋后的环境。
“几年前,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也是困难重重,反复动员,仍然有少数农户不听招呼。”李云飞说道,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既要政府投入,更需群众投工投劳。
李云飞介绍,该镇每年都会组织两次全镇域范围内的集中整治,村干部和志愿者走进农村,身体力行整治农村人居环境,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为引导群众自觉爱护环境,该镇制订了《门前三包制度》,各村制订村民卫生公约,村两委与农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
农户的“三包”责任范围包括自家房前屋后、门前公路、责任田道路和沟渠。该镇舒楼村书记钟读文说道,刚开始时,有些人对责任范围内道路和沟渠包干不以为然,广播点名、上门劝导、专人包保等一系列措施做下来,真还没有不听话的。只要大喇叭一喊,半个小时后去看,户主已扫干净了。
最美庭院评选让村民从“要我治理”变“我要治理”。“以前,很多人家的院子里堆着杂七杂八的废旧物品,大家也很少有栽种花草树木的习惯,总之就是杂乱无章、脏乱破旧”,钟读文说,自“最美庭院”评选开展以来,村民十分珍爱环境,自觉把垃圾投入到垃圾箱里,把房前屋后、院坝沟渠打扫得干干净净。
建章立制,打好卫生“持久战”
迎检打突击,等“风声”一过,垃圾现象依然如故,这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遇到的普遍难题,“我们将从创新模式、完善制度、健全机制等方面发力,告别一阵风走向常态化”,李云飞介绍。
垃圾兑换超市便是该镇在人居环境整治中的一大杰作。“村民可以拿着啤酒瓶、塑料盒、纸张、地膜等物品到超市兑换积分,兑换来的积分可以拿到超市购买日用品”,垃圾超市负责人宋斌说道,这是舒城县第一家新时代文明实践再生资源兑换超市。
“垃圾超市模式实现以来,垃圾存量减少了30%”,李云飞介绍,目前,这一举措已在全县推广。其实作为经验的,远不止这些。
该镇制订了一套精细化的环卫考核机制,考核标准包括主干道路面清洁、垃圾清理、河道清淤、公厕清理保洁、绿化带巡护保洁以及对环卫设施的维修、养护等,实行积分制,采取月考评和年终考核相结合,将“暗访巡查通报、季度考核记分、综合考核汇总”的方法落到实处。
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该镇把农村环卫支出列入财政预算,建立稳定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为城乡环卫一体化正常运转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同时,探索建立“村里出一点,群众担一点、县级财政扶持一点、乡镇财政补贴一点”方式筹措资金。放开农村环卫保洁市场,采取合资、合作、PPP等方式,鼓励各类社会资金投资建设运营农村生活垃圾收运设施。
各村还实行“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等激励政策,配套列支专项资金对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进行奖补,提高各村居环卫一体化整治力度和管理水平。(汪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