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张母桥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围绕自身资源优势,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小乡镇正悄然发生改变。
公共建设让贫困村旧貌换新颜
安居方能乐业,农村群众的日子要真正过得好,周围环境也要好。“这两三年来,村里的环境变化翻天覆地。”陈习聪正在修剪自家的花草,门前摆放着绿色垃圾桶。全镇14个村街均安置垃圾桶、垃圾中转站,配备保洁员、运输工,基本实现了“村村有环卫设备”的农村环境卫生保洁整治格局,初步形成了“户集、村收、镇运、集中处理”的农村环境卫生保洁整治机制。充分发挥公益性岗位作用,加大环卫工人配备,有效确保了农村环境卫生保洁整治全覆盖、无死角。
陡河村建档立卡贫困五保户薛先伟,今年74岁了,家里只有他一个人生活。老人曾经居住的土坯房已经破旧不堪。去年,在政府的帮助下,薛先伟老人家的老土屋新建成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搬迁到新居的薛先伟老人显得格外精神,2018年老人也顺利脱贫。薛先伟老人家的变化只是群众生产生活改善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镇完成危房改造257户,提前完成2019年度贫困户改厕477户。
该镇乡村振兴之路“内外兼修”,大力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3240万元,完成94条90.4公里农村公路畅通工程,投资3000万元新建自来水厂及农村管网,投资1500万元改造升级农村电网等,打造生态宜居村庄。
文化建设扮靓新农村美好生活
“有戏听,有书读,有电影看,我们这贫困村的老百姓周末也有文艺范儿。”近年来,张母桥镇大力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贫困乡村延伸,推进了农村文化广场、文艺舞台、广播村村通工程和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设施建设,建成文化广场3个,实现了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信号全覆盖。
走进该镇的贫困村,能真切地感受到“文化扶贫”扮靓了贫困村群众的多彩生活。“周末剧场”,场场有大戏;“公益电影”,片片皆“大餐”;文化下乡,台台都精彩。广场舞尽情地跳,丰富多彩的演出让贫困群众增强生活自信心,扬起致富的风帆。
该镇还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开展群众“点单”式活动。在陡河村,镇农业技术人员在田间地头为农户的大棚蔬菜问诊把脉;在李堰村,包村干部在田间地头为农户细致讲解房屋改造、易地搬迁、上学、就医、社会保障、退耕还林等方面的政策;在庙冲村,宣讲人员为农户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历史贡献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不定时、不定点,走到哪里就讲到哪里,有效发挥了培训教育开启民智、凝聚民心、发挥民力、推动民富的作用。
特色种养业成脱贫致富新亮点
该镇党委政府立足镇情,始终坚持以乡村振兴为统揽,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理念,大力支持发展特色种养业,千方百计为农民增收想办法。
一是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目前该镇已培育杭白菊种植“订单农业”和传统手工竹编工艺品“送料加工”两大扶贫主导产业,年产值超亿元。吸纳带动全镇300多户贫困户从事竹编加工和杭白菊生产,促进贫困户年增收约7000多元; 二是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多村已拥有自己的主导产品或产业。庙冲村发展园林花卉,冒峰村栽植猕猴桃,陡河村发展水芹,长堰村栽植金银花,李堰村栽植杭白菊,砂院村发展大棚蔬菜,白果村种植蓝莓等;三是鼓励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引导有发展条件的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实现有发展条件的贫困户产业扶贫全覆盖。截止目前,该镇已发展稻虾养殖达10亩以上的有17家778亩;年初50头生猪规模养殖场户34户;500只以上家禽养殖12户约64000只等。多举措加快形成彰显地域特色和乡村价值的产业体系,培育发展壮大新动能。(邱璇 胡苏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