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岭村民35年关爱失明母女纪实
“大娘,您好,这是我刚从菜园里的摘来的蔬菜,给你中午炒的。”“大娘,我刚从街上市场回来,也捎带为你称了二斤猪肉,中午加点营养吧。”这是笔者在在舒城县阙店乡管岭村见到的情景。这个大娘叫王多凤,82岁了,双眼失明,每当接到邻居送来的菜和肉,她就一个劲地道谢,与她同样失明的儿子叫鲁培稳,站在一边,呵呵地笑着。
村书记王进菊说,这对母女失明有35年了,正是在周围邻居的关爱帮助下,他们才渡过了难关,生活也日渐好转起来。
35年前,母子双双失明
走进母子俩的家,虽然显得有点残破,但收拾得却格外整洁。厨房就在客厅,灶台边堆着柴草,灶台旁边还有一张床。整袋的大米整齐地码在墙边。有一间小房是卧室,狭小的空间也很清爽。
鲁培稳40多岁了,一米四左右的个子,坐在床边,显得好矮小,她的母亲王多凤坐在灶台后的小板凳上,好消瘦。他们俩的眼睛都陷在眼眶里,似闭非闭。鲁培稳说,他自己是什么东西都看不到的,他的母亲还能大体看到物体的轮廊,但颜色都分不清。
聊起失明的原因,鲁培根叹气道,小时候我也如许多天真烂漫的儿童一样,多么地快活,但到了7岁那年,生了一场大病,也不知怎的,病好了,眼睛却看不见了。看到儿子失明,母亲是非常焦急的,日夜为儿子操劳,可能积劳成疾吧,也把视力搞得越来越差,随着年龄的增长,现在看东西更加模糊不清。鲁培稳算了一下说,他和母亲的失明算起来也有35年了。
在我们聊天的过程中,母女俩还一会儿站起来为我们烧水、倒茶,一会儿又站起来为新来的客人让座。我们真有点担心,他们做事会不会跌倒,但鲁培稳说,他都凭着感觉,因为家里的东西放在哪,怎么在家里做事,他早就在心里掌握得一清二楚,凭感觉就能做好。
母亲王多凤插话说,他们最大的困难就是不能出门,因为一出门就容易迷路,不能出门,购买生活必需品就成了问题。
守望相助,邻居成了母子的“眼睛”
村书记王进菊说,多年来,周围的邻居就成了这对母子的“眼睛”。
王多凤说,只记得当时儿子小时候刚刚患病,由于没时间搞菜,周围邻居就经常自发送来米和菜,有的甚至到我家把饭菜煮好才离开。后来,我和儿子的眼睛都看不清了,大家送米、送菜就成了习惯,今天你送大白菜,明天她送一斤肉,后天,又有人把我家缸里的水挑满,大伙儿轮流帮着我们做事。这一干呀,就三十多年了。老人家动情地说,要说我欠乡亲的,下辈子做牛做马都报答不完。
周玲,现已成为为母子送菜的主力军。她说,现在村里的好多人都在外面务工,自己也是因为要在家陪读才留守在家的。所以,她现在几乎每天都要过来送一把菜,或送盐、送油、送米、送柴,帮其拾掇家务等。周玲的小孩子放学后也经常加入到帮助母子俩的行列中。周玲说,我有意识地带小孩过来,就是要让他从小树立关爱老人的思想,养成帮人的习惯。
王进菊书记说,过去母子俩住的房屋条件更差,前几年,为了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村里特地为其盖了这两间瓦房,并为他们办理了低保。为了他们吃水的方便,还在他家的院子里打了口压井。
爱在延续,善心故事感动网友
就在笔者在该村采访时,来自安徽财贸职业学院的大学生走进了这个山村。他们正在用手中的画笔,在管岭村画出一幅幅“善心墙画”。大学生们表示,这是一个孝心村,我们要把这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孝心精神用画笔表达出来,通过网络等媒体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受到教育。
果然,在媒体争相报道后,管岭村民照顾失明母子的事迹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安徽财贸职业学院贴出了海报,号召学生们为管岭村捐款。“艺术设计系、旅游管理系400多个学生都捐款了。舒城一家企业通过志愿者也捐了4000元。还有合肥一家培训机构的200多名师生也捐款了。”安徽财贸学院的苏老师说。同时,来自合肥、六安等地众多爱心人士自发前来捐款、捐物,有的爱心团队为村里的孤寡老人开展了义诊,表演节目等活动。
阙店乡党委书记洪飞说,这是一个感人的爱心故事,我们要进一步弘扬这种爱心精神,打造善心管岭村,让和谐乡风吹拂乡村的每一个角落。(陈胜)